省特科院荣获6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 日期:2023-11-10
  • 来源:浙江特检
  • 浏览次数:369

  11月10日,浙江省创新深化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的通知》(浙科发成〔2023〕50号),省特科院一举斩获6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创院历史新高,也是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最佳成绩。

  其中,“罐车与管道油气储运智能化安全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典型高温承压管道在役安全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智能监检关键技术及应用”“基于物联网的高速电梯安全技术与应用”“架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苛刻工况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关键技术及应用”4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下一步,省特科院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共同富裕示范,全面实施融合发展,深化科技改革打造优势,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运用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不断提升院融合发展的技术能级水平,为浙江“两个先行”和打造“重要窗口”,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改革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科研院所的高分答卷。

 

 

获奖项目介绍:

  “罐车与管道油气储运智能化安全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埋地管道和汽车罐车等油气能源介质储运的主要装备面临的“自动检测难、动态监控难、应急防灾难”难题,突破了“在场”自动检测、“在途”实时监测和“在役”应急防灾系列关键技术。项目整体授权发明专利36件,软著34件,主持起草标准5部,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3篇(SCI/EI收录53篇),研制新产品8款,创建监测预警平台2个,形成了方法、标准、产品、平台完整的技术体系。项目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埋地管道地质环境地下变形真实三维测量技术和变形分布式测量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在浙江和湖北等罐车和管道安全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典型高温承压管道在役安全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研发了高温承压管道突发泄漏在线监测与定位、管道内/外表面裂纹精准检测与识别、管道蠕变和应力损伤检测技术与装备,创建了典型高温承压管道的在役安全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体系,项目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中海石油舟山石化、嘉兴电厂等特大型石化企业和电厂应用,减少高温承压管道的事故率。成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果受到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和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等部门高度评价。

  “基于物联网的高速电梯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围绕高速电梯安全技术进行研发,并在安全结构创新、自适应控制技术、安全检测技术和在线监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总体技术难度大、创新强,总体技术处国际先进。成果先后应用于G20峰会、物联网大会、亚运会等国际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智能监检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压力容器出厂前气密性试验少检、漏检、试验压力不达标、保压时间不够等情况,项目组经过10余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背景建模的多泄漏区域定位和基于像素灰度变化频次的气密性检测、基于密封塞检测的压力容器定位和干扰边缘剔除及匹配连接、基于压力变化曲线的气密性检测保压参数分析和基于像素前景变化的区域物理泄漏量计算、基于BP-Tabu搜索的云任务负载均衡调度、面向实时流计算的动态逐级反压、基于弯曲表面钢印检测的压力容器身份识别、整型像素值图像浮点化、快速超像素分割等一系列关键原创方法,成功研制融合视觉和压力传感的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智能成套装置及云监检平台,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解决了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中的智能监检问题,提升了压力容器产品的安全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架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针对目前公铁路建设的要求,采用一体化结构优化设计,首创前支腿二次转向转弯结构,发明了小曲线过孔架梁技术、大跨度可节段拼装架梁技术、架桥装备导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先提效降本。

  “苛刻工况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 在大型石化装置、海洋工程、高技术舰船、脱硫装置、输送LNG及高压储氢输氢装置等苛刻工况下易发生腐蚀、氢脆等破坏进行了研究,成功地研制了具有高强度、耐腐蚀和抗氢脆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钢棒、无缝钢管及管件等系列产品,制订了相关标准。产品的性能指标较大幅度领先了国内外同类产品标准,解决了我国“高强度强耐蚀抗氢脆不锈钢”卡脖子领域难题,已逐步替代了进口。成果已在苛刻工况下国家重特大工程装备的长周期安全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经济效益显著。